9月2日上午,上海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“智染颐年——AI赋能非遗扎染,社区联结打造适老康养新生态”项目团队代表学校,于漕泾镇水库村参加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(上海赛区)“青年红色筑梦之旅”活动。在“向下扎根、向上生长”的主题引领下,这场融红色基因、创新实践与民生关怀于一体的盛会,深切感受到同龄人的奋进力量,也更加坚定了“用非遗温暖银发、用科技助力康养”的使命与方向。
图为活动合影
政策指引:让项目初心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
在活动开场时,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处处长杨颉关于“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与民生改善”,上海体育大学党委副书记、副校长王继红提到“培养扎根祖国大地的创新创业人才”的讲话,深深触动了我。他们所倡导的“让创新成果真正服务社会”,正是我们“智染颐年”项目自创立以来始终践行的方向。
面对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2.3亿、上海空巢老人超过30万的现实,我们在艺术设计学院牛萌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下,聚焦老年人群体中普遍存在的“缺少社交、老无所依、空巢综合症”等心理困境,尝试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扎染技艺为媒介,为他们搭建情感交流与精神慰藉的桥梁。五年来,正是基于这样的初心与深切洞察,本项目持续探索并不断推进。
为真正贴合老年人需求,团队多次研讨,借助AI技术简化扎染步骤,反复测试染料安全性与工具适老性,最终形成“1小时跟练+2周社群打卡”的教学模式。目前,90%的学员能够独立完成作品。这一“不做表面文章,只解真问题”的务实实践,正是对“扎根大地”理念的真切诠释。
图为活动现场
基层实践:从漕泾经验看见项目的生长空间
漕泾镇党委书记王咏梅围绕《习近平“两山”理论的漕泾实践》所作分享,深化了我对生态与民生协同发展的理解。作为上海首个全国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,漕泾镇探索出的“生态修复-环境改善-民生富裕”路径,展现了生态价值转化的生动实践。随后参观太和水水草净化养殖基地,其“科技赋能生态”的创新模式也给我带来深刻启发。
这些探索也映照着我们“智染颐年”项目的追求。我们以“科技赋能文化”为理念,构建了AI非遗助老平台:老人可通过团队开发的网站上传扎染作品,永久保存记忆、获得邻里互动;借助Comfyui等工具,传统纹样被转化为数字图案并应用于文创产品。该项目先后荣获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银奖、校赛金奖及“汇创青春”一等奖等多个奖项。
漕泾的实践让我更加坚信,“智染颐年”不仅关乎非遗传承,更是一项以文化助力社区康养的民生工程。我们愿像漕泾守护绿水青山那样,用心守护每一位老人的精神世界,传承非遗背后的文化根脉。
图为获奖证书
同行交流:在互鉴中打磨项目细节
在优秀项目路演中,上海交通大学《锦绣山“核”》团队通过核桃壳资源化技术带动农户增收的实践,生动展现了“小项目解决大问题”的现实力量。他们扎实的科研精神——发表30余篇论文、获10余项专利,深深激励着我们。“智染颐年”团队目前已申请15项外观及实用新型专利,6项已获授权。未来还计划继续精进项目课时内容,行稳致远助力养老。
上海体育大学《守正创新 武魂数传》团队运用数字化手段构建武术动作数据库,以传播推动传承的创新路径,同样为我们带来深刻启发。在此基础上,“智染颐年”项目正构建“一核三链”发展模式:以“AI+非遗扎染”为核心,延伸出“技艺传承链”(线上线下课程体系)、“社区服务链”(社区康养工坊服务)、“文化传播链”(银发作品数字展览与代际手作活动),让扎染从传统技艺拓展为融合教育、服务与传播的社区康养新生态。
图为交流学习环节
初心如磐:让适老康养之花越开越艳
此次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(2025)上海赛区“青年红色筑梦之旅”活动,让我对“向下扎根”有了更深的体会:真正的扎根,是切实回应老人最真实的需求,比如为行动不便的老人设计易用的工具;“向上生长”则意味着持续创新,例如我们计划在2026年将服务扩展至更多养老机构,让扎染的温暖传递到更多需要的角落。
图为老人作品展示
作为青年创业者,我们生逢其时,也重任在肩。未来,“智染颐年”团队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“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”的嘱托为指引,以非遗技艺弥合代际隔阂,以社区联结激发银发活力,以数字技术传承文化记忆,让更多空巢老人在扎染的靛蓝色彩中,感受到生活的温度与希望,为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贡献属于我们这一代的青春力量。
撰稿:赖宇婷 牛 萌
摄影:赖宇婷
审核:储艳洁